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莉霖 通讯员 宋杰
50万吨粮食,算多吗?能满足武汉市民吃半年。中国共有18座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超大城市,武汉位列其中。朱翠云,湖北农发集团旗下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保管员,工作30年,累计守护粮食50万吨。
从1995年入职时,一人管一仓;到2002年开建新仓,新旧搭配管2个仓;再到2007年淘汰老旧仓容,成为公司首位负责3个新仓的管理员。这位在粮仓默默耕耘30载的巾帼英雄,不仅亲历粮食行业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的变革,也见证省储备粮公司2014年以来数智化转型的突飞猛进。
粮库智能化升级
一个人能管万吨粮
3座仓,万余吨粮,一个人管,还能这么轻松?30年前,朱翠云不敢想。
“得两个人合力,一杆杆地插入粮垛里,一仓粮要忙一整天。”朱翠云回忆,1995年刚入职,每周例行检查,用内置温度计的金属杆测量粮温,挥汗如雨。
她不禁感慨:“哪像现在,随时想看随时‘点’。”说话间,她轻点鼠标,电脑屏幕显示18号仓的小麦,纵横交错分布着220个温度传感器,即时粮温一目了然。
2014年,国家粮食局启动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湖北成为试点。省储备粮公司率先布局粮食仓储信息化建设,粮情监测是其中最重要的智能化升级。
粮温,最能反映粮食是否出了问题。2017年夏天,粮温监测的智能化应用,帮朱翠云躲过一次“虫劫”。她至今记得那个周一。早上8点,她发现一个传感器反馈的粮温波动异常,立即入仓检查。“发现局部虫情!”仓储科负责人闻讯赶到,经检查会商后,迅速制定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好在有惊无险。”朱翠云长舒一口气。因应对及时,不仅保证了储粮安全,也减少了粮食损耗。
“2018年,开通手机上的报批功能,现在处置响应更快了。”朱翠云拿出手机,登录粮库管理移动办公APP,点开“隐患协查”模块。在这里填报的虫情,将会推送给各级负责人,流程有迹可循,“各环节责任明确,谁都不敢延误”。
“我的纪录都是近些年攒下的,估计很快会被新人超越。”谈到30年累计守粮50万吨的成绩,朱翠云笑着说,过去20多岁,管一个仓已经累得要死;现在快50岁,负责3个仓还游刃有余。粮库智能化升级,减去很多繁重的体力活,她只用保持足够的责任心就能胜任。近年来,她负责的4个仓库均获“示范仓”殊荣。“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能再干几年。”
挖掘数据资产价值
一斤粮“多卖两三分钱”
“定了每天上午10点的闹钟,提醒我打卡。”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朱翠云熟练地登录粮库管理移动办公APP,用30秒完成每日检查项目的信息填报。“刚开始觉得挺麻烦,但想一想,这些数据或许也是有用的。”
上一次给她添麻烦,还是2018年,湖北省全面启动准低温仓改造工程。
让粮食吹空调,如何既高效又节能?省储备粮公司在朱翠云负责的粮仓试点。空调设定在晚10点至早8点自动运行,可她每天还是要专程跑两趟粮库。“要详细记录每日用电量、气温,以及空调开启前后的仓温、湿度、粮温等一系列数据。”整整一个夏天,5厘米厚的登记册,她填满了2本。后来,在准低温仓的改造和运维中,这些数据起了大作用。
“数据分析,要坚持问题导向。”公司董事长张从宇,曾多次在员工大会上强调“数据也是资产”,要求“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数字化”。几次亲身经历,也让朱翠云渐渐理解,挖掘数据价值,能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倒逼流程改进。
2019年起,公司开始自主开发储备粮计划管理系统,创新“即时监管+智能分析”模式,实现政策性粮食轮换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储备资金周转率同比提高18%。同期,助力省粮食局打造粮食购销监管平台监管体系,覆盖粮库三维可视化、智能出入库、粮情监测等核心场景。系统上线后,出入库作业效率提升30%,异常预警准确率达95%。
尤其是2024年以来,省储备粮公司提出“推动数智跃迁,打造决策中枢”,建成了数智管理平台,汇聚计划、仓储、质检、财务、人资、党建等8大类数据,构建粮情预测、资金优化等6个智能模型。通过数据中台支撑,管理层可实时获取全省库存分布、质量波动等关键指标,决策响应速度提升50%。
2025年3月,从国家版权局传来喜讯:数智化管理平台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认证。这标志着公司管理已从传统的“经验主导”迈向“精细化管控”,从“主观决策”升级为“数据驱动决策”。
这一切,让朱翠云体会最深的是,她守护的粮食卖得更好了。2024年,她守护了4年的小麦,在省级储备粮轮换时,一斤粮比市场价“多卖了两三分钱”。
五五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